打坐加跑步 vs. 抑鬱症


@馮禮慈 - 2016/07/15

很多研究證實打坐對抑鬱症有幫助,有不少研究也指出跑步及做運動有助減輕抑鬱。有沒有想過既然跑步加與打坐都能對治抑鬱症,如果兩方法一併使用,會否「雙劍合璧」而變得更有效呢?

原來有啊!

這個是很新的研究,剛剛於今年三月才公佈。研究想找出的是:先打坐然後去跑步,對抑鬱症患者情況有改善嗎?參與者不是一邊跑步一邊打坐,而是在跑步之前先打坐(一邊跑步一邊作正念禪修,或禪跑,也是有的。不過今次這研究集中看先打坐後跑步的效果 )。

研究這樣進行:研究組找來五十二人,包括男和女,當中二十二人確認是抑鬱症患者。在打坐和跑步之前所有參與者先進行注意力及集中力測試,由電腦記下各人腦電波圖及腦掃描。一如所料, 抑鬱症患者腦部之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電波跟常人不同,顯示出他們的注意力和集中力較差。

開始前,研究員教全部參與者打坐,所採用方法是「數息」法,他們教各人靜坐、集中注意自己的呼吸,隨著呼吸數一至十,然後倒數由十至一。如果發現自己的思想跑到了別處去,離開了自己的呼吸,不要緊,返回來重頭注意自己的呼吸,由一再數起就是了。參與者「數息」打坐二十分鐘,然後行禪十分鐘,行禪時得專注自己一步一步之步履動作。「數息」與行禪共三十分鐘後,各人就上室內跑步機或單車機進行跑步或踏單車三十分鐘(包括五分鐘熱身及五分鐘緩慢下來之過程)。如是者每星期做兩次,一共做八星期。八星期後研究員就測檢各人的情緒及集中能力的變化。

結果發現到重要和明顯的變化。二十二位抑鬱症患者的抑鬱症狀都得到減低,減低程度平均為百分之四十!他們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的電波圖形也有了變化,變得跟常人沒有多大差異。他們有了較佳的專注能力,同時他們沉溺/糾結於過去不愉快記憶(ruminate over bad memories)之情況更有顯者減少,這是改善抑鬱患者思維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

沒有患抑鬱症的另外三十位參與者又如何?這三十人同樣跟八星期前相比是更開心、更快樂。

帶領做這研究的是 Brandon Alderman,美國新澤西大學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運動科學系教授,他對結果表示詫異:「由於實驗只進行八星期,就能得到如此明顯效果,我感到相當意外。」 Alderman認為打坐加跑步這方法,很可能確有加倍的功效,兩者一起運用確有事半功倍之效果。他說研究早證實打坐能令人腦海馬體hippocampus 內神經元neuron增加,,而打坐更有助人們進行一些被認為較枯燥的運動(例如有些人認為跑步很悶,雖然更多人認同跑步其實很有趣味)。 Alderman教授長期以來酷愛運動,他也常常打坐。

這研究只找了五十二人作研究對象,數目不算多,而且為期只八星期,未能顯示更大規模及更長久的效應。雖然如此,它的結果令人鼓舞,很值得大家參考。事實上運動和打坐都各獲多番研究證實對抑鬱症有幫助,跑步加打坐就算得不到「雙倍效益」,也一定會有益的。我經常跑步,也有經常打坐,但就沒有試過跑步前先打坐。好,明天起我就試試,打坐後才出去跑步,看看會否更開心更清淨更輕安。大家也不妨試試啊。

不過,如未接受過打坐訓練的朋友,不宜自行貿然嘗試。打坐有方法、有程序,有很多須留意的要點,不宜自行隨便進行。請找正信佛教團體,跟隨師父學習,慢慢掌握打坐的方法。如果你或朋友的抑鬱症較為嚴重,學習打坐前宜向醫生或輔導人員提出,好讓他們能作出適當配合,給予意見。現正服食抗抑鬱藥物的朋友如有意打坐,請不要馬上停服藥物。抗抑鬱藥份量須由醫生或專業人士處方,服藥安排須先行商量。如能找到有相關經歷的抑鬱症朋友交談、傾訴、交換心得,就會更有幫助。

先打坐後跑步這方法,適合抑鬱症不算嚴重並已懂打坐的朋友;一般已有打坐的朋友也可運用。如果你本身已很愛跑步又有打坐的,就更要試啦!

伸延閱讀

http://www.nature.com/tp/journal/v6/n2/full/tp2015225a.html


#####

佛門網, 2016

[ #生活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馮禮慈 Terms

Author @馮禮慈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